【少年日常YOUTH DAILY】2019年3月報

計畫說明

       台少盟為了儘可能詳盡地掌握臺灣少年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了解社會大眾透過媒體所產生的少年意象,因此發展此計畫;除此之外,我們更希望藉由揭露、分析這些資料,讓更多的民眾與我們一起關心少年發生的事,並且注意到:媒體正在形塑我們對於少年的認識,甚至更進一步地,反思媒體如何塑造少年的形象。此計畫以2018年3月~2018年12月為試驗期,2019年1月正式執行。

  • 蒐集方式:我們以月份為單位,從網路上蒐集以約莫12歲~大學生涯的少年為報導對象、新聞事件之主角或關係人之每日新聞。針對同一則新聞案件,選錄一篇敘述角度與面向較為完整的網路報導;若同一事件的系列報導,我們亦僅選錄一則,避免重複計算。此外,我們採錄特定幾家較為大眾的新聞媒體[1]之報導,不採用平臺式媒體之報導或評論。
  • 資料整理:我們觀察到,關於少年的新聞報導通常有幾種類型:1. 就兒少發生的事件做成的報導,這是最多數的。2. 針對兒少新聞或議題所做的調查、研究成果、評論之報導。3. 針對兒少議題的政府政策或其他單位的方案及措施之報導;而其中,就兒少發生的事件做成的報導,又可依事件性質概略分為正面或負面。綜上所述,我們遂將蒐集的新聞做下列四種類型的區分:1. 正面新聞。2. 負面新聞。3. 觀點報導。4. 制度及措施報導。又,我們發現這些新聞又可細分為十二種面向:1. 勞動[2]。2. 校園安全[3]。3. 教育[4]。4. 性別議題[5]。5. 意外/傷害/交通事故[6]。6. 兒少觸法[7]。7. 自殺。8. 社會運動。9. 家庭關係[8]。10. 物質濫用[9]。11. 身心健康[10]。12. 文化

[1] 新聞媒體以中天快點TV、EBC東森新聞、TVBS新聞、蘋果日報、華視新聞網、民視新聞網、台視新聞、三立新聞網、自由時報、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中央社、公視新聞、ETtoday新聞雲為限。

[2] 含工讀、建教生、在家裡幫忙工作、創業等報導。

[3] 含霸凌、體罰、不當管教、校園食安等報導。

[4] 含課綱、中輟、中離、學貸、學測表現、競賽成果等報導。

[5] 含性侵害、性騷擾、性剝削、猥褻、兒少感情糾紛、小媽媽等報導。

[6] 指非由疾病引起之外來突發事故之報導。

[7] 以兒少為行為人之無照駕駛、殺人、傷害、恐嚇、搶劫等為主題之報導。

[8] 含少年遭受親屬虐待、家暴、離家、教養、失蹤等報導。

[9] 含毒品、藥物、菸、酒施用之報導。

[10] 含網路成癮、心理健康、肥胖等報導。

 

-----------------------------2019年3月兒少新聞分析-------------------------

       首先,兒少新聞以負面性質居多(131/196),這樣的「負面」涵蓋了兒少的偏差行為、受害事件、意外事故、失蹤等等,這些報導呈現出兒少需要被保護、被教導、或者權益受侵害的一面。也因此,在我們的分類上,「兒少觸法」、「物質濫用」、「意外/傷害/交通事故」、「自殺」等報導面向,便幾乎都是負面的新聞。這些報導固然是某些事實的再現,然而,社會大眾若過於仰賴媒體以建構自己對於少年的認識,則有過於偏頗、狹隘之疑慮;媒體應該有此自覺,閱聽大眾亦不可不慎。

       而「正面」性質的新聞,則多出現在分類中「教育」的面向(21/30),這並不太意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報導並不像過往那般多聚焦在學生奮發考上了哪所榜上有名的學校(學習表現)上,而是更多元地報導了學生參加各式競賽的優異成果,舉凡運動、音樂、美術等比賽,甚至是特別的興趣所造就的特殊專長[1]將重點從佳績轉移到學生的努力,這樣的趨勢是我們樂見的。此外,「社會運動」面向有3篇報導,分別以學生響應環保行動、組成環保社團、保護藻礁為主題,不僅提醒我們這些「大人們」,環境議題是世代議題,真切地影響兒少的生存與發展;更可藉此看見兒少的能動性,兒少的意見不只「應該」被聽見,更「值得」被採納

       在「觀點報導」類型的新聞中,亦以「教育」面向的報導為主(4/5),多為與兒少大考、中輟相關的調查與專家學者之觀點。而「政策或制度報導」更是以「教育」面向為大多數(23/30),可能是由於與兒少最為相關的政策或制度,仍以「教育」面向者居多。

       根據我們統計出來的數據,「性別議題」(59/131)、「兒少觸法」(22/131)、「意外/傷害/交通事故」(11/131)為「負面」性質報導居多的前三面向,顯示兒少或相關利害關係人對於這些領域、議題,可能並不具備足夠的了解,更可能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及方法,而名列第一的「性別議題」,更提醒了大眾性別平等教育之推動刻不容緩;雖然如此,我們卻從統計結果中發現,一般大眾常接觸的媒體,幾乎沒有特別針對這些議題,製作更為深入的分析、調查、討論預防方針之報導,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我們認為,媒體在呈現事實之餘,亦有社會責任,由於媒體之影響力極大、觸及率亦高,若可多為蘊含教育性之新聞,則必然有益於此些類型事件之預防

       另外,在「性別議題」面向中,雖然我們同時選錄了兒少遭受性侵害、性騷擾、性剝削、猥褻,以及兒少感情糾紛、小媽媽等類型之報導;然而,綜觀此次蒐集之結果,此面向之新聞仍以兒少遭受「性侵害」之報導為多數(不計入與兒少合意發生性行為而違法之性侵害報導共有28篇),其中「家內性侵」竟也達7件,而教師(學校、補習班等的師長)性侵兒少的報導則有2篇,另有1篇為教師猥褻兒少的報導,可見性侵害防治,以及親職教師倫理教育之重要與急迫性。而雖未違背兒少意願,然由於兒少尚未年滿16歲而有觸法之虞的報導亦計有12篇,顯見社會保護兒少之觀念尚有不足,亦應加強兒少對於自身性自主權之認識。


[1]【聯合新聞網】〈台東高中生小學三年級開始賞鳥 已看過382種鳥〉

相關專案: 
兒少媒體識讀與監看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