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說‧聽你說-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 : 精選兒少人權讀本推薦
|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而每個小孩未來也會成為大人。”--雅努什‧柯札克 
 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以下簡稱:CRC),到今年滿30週年,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簽署的公約。CRC裡的兒童是指18歲以下之兒少,並享有和成人一樣的權利。 CRC在台灣法規上的落實包含兒少權益最重要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便是在2011年參照CRC精神與架構大幅修訂而成。此外,2014年三月,立法院正式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將CRC內國法化,而2017年首度由國家舉辦的CRC公約施行狀況審查,透過曾經擔任聯合國公約審查委員的國際專家檢視台灣政府公約落實狀況,更是進一步的將CRC在台灣推展往前推進。 然而,無論是國際專家的觀察,又或是台灣民間CRC推廣工作者的經驗。在台灣與CRC有直接關係的兒少、家長、學校教師、社福機構人員、政府相關機關人員等,對於CRC的認知卻仍待加強,相關推廣資源與方式依然不足。 在CRC公布30週年的時刻,新北市政府與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邀集專家學者精選出適合台灣不同年齡層需求與主題的兒童權利公約書單,希望可以讓每一個對於兒少權益關心的人都能夠有一個接觸CRC的開始,或是更認識CRC的管道。無論你是兒少或大人,都可以在這份書單中找到適合的書籍。兒少的事,大家的事~ 你準備好了嗎?!  | 
| 
 聽我說‧聽你說-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 : 精選兒少人權讀本推薦  | 
|||
| 
 推薦人  | 
 推薦書  | 
 作者 /出版社  | 
 推薦文  | 
| 
 新北市政府  | 
 麥提國王執政記  | 
 ◆作者 : 雅努什・柯札克  | 
 這本書是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關懷兒童人權的文學巨著。 故事描述十歲的小國王麥提,不願當大臣的傀儡,靠著本事爭到了治國的權力,卻在受到萬民擁戴的時候因外敵詭計陷入危機,麥提和他的國家均遭逢生死交關的考驗…… 這本書虛擬了孩童治理國家的場景,藉以探討成長歷程中權利與義務、自主與責任、理想與幻滅等等課題,發人深省,不但共鳴著每個人的心,也隱喻公民社會的願景與挑戰。  | 
| 
 葉大華  |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 
 ◆作者 : 雅努什・柯札克  | 
 《兒童權利公約》 說﹕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權利,但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醫生告訴你,兒童通常是不受大人尊重甚至是被忽視的,因為我們不懂得善待兒童。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想要知道,如何回到童年的自己,反思學習善待兒童的人。  | 
| 
 張旭政  |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作者 : 李雪莉, 簡永達, 余志偉  | 
 透過記者的寫實角度,我們看到許多高風險家庭孩子的處境,以及之所以會出現反社會行為的原因。在外人眼中的「不良行為」其實是這些孩子為了生存而衍生出的問題。我們的社會體系製造了風險和生存壓力,也因此產生許多失能家庭;這些失能家庭的孩子面對的是家庭沒能保護他(她)、學校沒能幫助他(她)、社福體系沒能接住他(她),必須獨自面對現實社會的惡劣環境、承受剝削。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台灣本土實際的青少年案例,讓我們反省社會體系並沒有幫助這些青少年,兒童權益不應該只是口號,必須行動,而政府、民間、社會大眾的角色在哪裡?!  | 
| 
 林蔚昀  | 
 弟之夫  | 
 ◆作者 : 田龜源五郎  | 
 《弟之夫》是一個關於接納和同理的故事。單親爸爸彌一多年不見的雙胞胎弟弟涼二過世了,他的加拿大丈夫麥克飛到日本,和彌一、彌一的女兒夏菜、彌一的前妻夏樹共度了一段非典型但幸福的家庭時光。一開始,彌一不知道如何對待麥克。然而,當彌一看到麥克對過世弟弟的思念,又想到自己的女兒長大如果是同志,可能會受到歧視,他對麥克的態度就從防衛、排斥轉為理解和接納。《弟之夫》的轉折很細膩,也很寫實。對許多不熟悉同志和同婚議題的人來說,了解、接納同志和同婚過程通常並非一蹴可幾。彌一克服恐同心態、接受自己和同志家人的心路歷程,應該會讓許多人有共鳴。  | 
| 
 謝國清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 
 ◆作者 : 陳志恆  | 
 大人常常以為自己是在保護孩子,但卻讓孩子受傷害,可是大人卻往往沒意識到原因可能就出在自己,我覺得大人應該可以找一本書看看想想,所以我想推薦這本書給大人們。  | 
| 
 張雅涵  |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 
 ◆作者 : 泰拉.維斯托  | 
 這本回憶錄,講的是作者如何從不曾上學、在廢鐵場幫父親工作、與家人每天為迎接世界末日做準備的摩門教女孩,變成劍橋歷史博士。乍看可能覺得又是個「教育讓人翻身」的勵志故事——它不是,也是。教育程度帶來表面上的階級翻轉,並未給作者「幸福快樂的日子」。不過,是教育讓她認識父親閉口不談的外界歷史,反思歷史如何建構,進一步去面對個人、家庭歷史:宗教偏執狂熱到扭曲現實的父親,暴力的兄長,成為經濟支柱卻仍順從丈夫、維護兒子無視不義的母親⋯⋯回顧那樣命懸旦夕的生活,還有混亂破碎的家庭關係中,依然存在的情感。前半本你看著威嚴父權鉗制下的子女如何顫顫投身生活上的自由,後半本則看她轉身直視捆綁自己的「夢魘」——但這夢魘,從她清明的梳理中,又不盡為惡。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家庭威權對孩子的強大影響,重新檢視所謂的親情、善意,也看到了教育「助人晉身上流」之外的真正意義。  | 
| 
 聽我說‧聽你說-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 : 精選兒少人權讀本推薦  | 
||||
| 
 編號  | 
 書名  | 
 作者/出版社 適齡/四大權利  | 
 簡介  | 
 出版社連結  | 
| 
 1  | 
 我是小孩我有權利  | 
 ◆作者 : 阿朗‧賽赫  | 
 ──196個國家共同的約定── 作者阿朗.賽赫以詩意的文字,繪者奧黑莉婭‧馮媞以充滿活力想像的圖畫,簡明扼要的詮釋了一九八九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這份公約已得到一百九十六個國家的簽署,以孩子的角度和能懂的方式,來描述什麼是權利?什麼是食物和住所的權利、上學的權利、免於暴力的權利、呼吸純淨空氣的權利等等。 而且,這些權利屬於地球上的每一個孩子,無論他們是黑人或白人,小或大、貧窮或附有、或在任何地方出生。 很顯然的,知道和談論這些權利,是尊重兒童權利的第一步。現在,就從陪孩子閱讀這本繪本開始吧!  | 
|
| 
 2  | 
 透明的小孩:無國籍移工兒童的故事  | 
 ◆作者 : 幸佳慧  | 
 我們社會變得很快,保障人權的法律卻來得很慢…… 他們叫紅茶、綠茶、奶茶;她們叫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他們有太陽、月亮、星星、小山、小河;荔枝、蘋果、葡萄、芭樂,他們是平平、安安、方方、正正、來來、去去。 我們的生活用語,是一個個本該燦爛的生命; 本書取材自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之深度報導  | 
| 
 3  | 
 大箱子  | 
 ◆作者 : 湯妮‧莫里森, 史萊德‧莫里森  | 
 「海鷗鳴叫,兔子跳,河狸想要時就抓樹來咬。」 帕蒂、米奇和里莎住在一個大箱子裡,大箱子裡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但什麼都是大人決定的。為了「保護他們」,大人們還在大箱子的門設了三道鎖,而且那門只能從外面開。 帕蒂、米奇和里莎原本都擁有快樂的學習與生活,但這樣的日子卻時時刻刻受到大人的「教育」: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自由,所以必須遵守所有大人訂定的規則。最後,他們只能待在大箱子中透過大人給的影片和唱片認識世界。但是,帕蒂、米奇和里莎真的不懂得掌握自己的自由嗎?  | 
| 
 4  | 
 黑孩子  | 
 ◆作者 : 潘晌仁  | 
 每個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保護最重要的人。 「《黑孩子》是一本用圖畫給予人們希望的繪本,作者運用了現實中的故事,結合圖像,給予「黑孩子」祝福。」作家|林立青 「畫面優美,寓意幽遠,是讓孩子同理社會深沉面的絕佳故事。」新聞工作者|黃哲斌  | 
| 
 5  | 
 麥提國王執政記  | 
 ◆作者 : 雅努什‧柯札克  | 
 「聽我說,我是一個很不快樂的國王。人們說,我統治這個國家,但我只是做別人叫我做的事,這些事都很無聊……」 「從今天起,我要叫改革者麥提國王!」 這本書有異於一般兒童小說人物總是好人、壞人黑白分明,故事從孩子的視角,呈現了人的複雜與軟弱。──李偉文 我們很難以一般的框架來定義這本小說;你可以說它是兒童歷險記,說它是勵志文學,也可以說它是政治寓言,但這些都不能概括這本小說的思想幅員。──楊翠 這是一本從年紀小小的麥提國王視角,慢慢勾勒出個人和國家成長,到國與國競合的青少年政治小說。非常推薦!!──花媽(卓惠珠) 麥提這個角色其實投射了柯札克摸索兒童權益的經驗,他們倆的影子彼此重疊。──幸佳慧 把時間倒轉回96年前,我們便能讀出這本書的局限和突破,在看似駁雜的故事中看到作者的大膽和苦心孤詣。──林世仁  | 
| 
 6  | 
 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  | 
 ◆作者 : 朱宥勳  | 
 實習老師算師長還是算學生呢? 何博思是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實習教師,這次是他的第二次實習。 教育實習的內容,除了到入班跟著導師上課外,還要輪調各處室:教務處、輔導室、學務處,何博思慢慢發現學校裡各處室互相爭鬥的眉角。這所學校在各處室和校長之上,還有一位要大家稱他為「師父」的前校長兼創辦人,他的好惡成為全校老師揣摩的對象⋯⋯ 學校裡有幾個特殊的學生,何博思放不下心自告奮勇帶領他們,免得被老師們當人球踢來踢去。這些被當做麻煩人物的學生,慢慢變成何博思到學校的重心。何博思藉著安排他們走出邊緣參與活動,希望建立他們對自己的信心,沒想到卻被上級出賣,學校發生的大事故也全都栽贓到他身上⋯⋯  | 
| 
 7  | 
 但我想活:不放過5%的存活機會,黃博煒的截後人生  | 
 ◆作者 : 黃博煒  | 
 不放過5%的存活機會,黃博煒的截後人生  面對人生最艱難的選擇題—— 黃博煒,因一場意外——八仙塵燃,全身燒傷面積高達90%以上,失去了雙腳及右手,僅剩的左手,功能亦微乎其微。 塵燃發生後送達醫院時,病況極度不樂觀,博煒爸爸曾在加護病房含淚問博煒:「你想去另外一個世界當天使嗎?」,當時雖無法說話,他卻堅定地搖搖頭,示意「我要活下來!」,展現強烈的求生意志,即使醫生告訴博煒,想要活下來,存活機率幾乎為零,最好狀況會截去四肢,面對這樣人生最艱難的選擇題,他選擇截肢保命,拼過那幾近不可能的存活率,奇蹟地活了下來。 時至今日,出院後面對生活的困難與挑戰,博煒沒有放棄,總是用正面的心態去應對,「我不侷限於失去了什麼,而是剩下什麼,我還能做什麼?路是人走出來的,方法是人想出來的,無論如何都沒有放棄的理由。」 即使四肢健全的人在生活上依舊會遇到許多困難與挑戰,但是不管人生帶給你多少困境,只要你願意,都能寫出美好的篇章。 #我是黃博煒, 「這本書全文總共約九萬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我自己用觸控筆,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或許我的國文造詣不好,文筆也不太好,但是這本書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我生命中最真誠的體悟,請您細細品嚐。看看沒有手腳的『黃博煒』,能夠活得多麼精彩。」——博煒  | 
| 
 8  |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 
 ◆作者 : 雅努什‧柯札克  | 
 「噓~我沒跟別人說我當過大人,我假裝自己一直是小孩⋯⋯」 孩子小小的,人們以為孩子的需求和感覺也小小的、輕輕的。 雅努什・柯札克是醫師、作家,也是教育家,他畢生關注兒童人權與教育,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是當代兒童教育先鋒。逾兩百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即依他的理念制定。本書收錄柯札克的兩部作品《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與《當我再次是個孩子》。 「我們必須往上爬、踮起腳尖、伸出手去觸摸,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感受,才不會傷害他們。」  | 
| 
 9  |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作者 : 李雪莉, 簡永達, 余志偉  | 
 「這些邊緣少年需要的不是可憐和同情。請記得,他們的廢墟與我們的花園實是結構不平等下的一體兩面……他們需要的是『重新與社會和社群連結』。」──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本書導讀者 ### 她們被母親的同居男友強暴,為了脫離原生家庭,早早就離家另組家庭,期待獲得幸福,然而,家庭的根基依舊脆弱,童年時的創傷,似乎在下一代的身上輪迴複製…… ### 透過影像與文字,《報導者》記者群在全國深入採訪了上百名在高風險家庭中長大的少年,希望帶著讀者從少年的視角,近距離看見他們在困頓之中如何努力生活。除了拋出疑問,這一系列報導試圖探究問題的結構根源:臺灣的高風險家庭形成的原因;在並非沒有相關法令的保護下,為何這群孩子仍會被目前的社福體系、教育體系層層漏接;他們為何會成為勞動市場中被剝削的一群?甚至被不法組織吸納?同時也透過香港、南韓與本土的不同案例,試圖為這些孩子,找尋出更有力量的未來之路。  | 
| 
 10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 
 ◆作者 : 陳志恆  |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 壞掉的大人們常說…… 受傷的孩子們會說…… 一本為孩子獻給父母師長的真情書──── 孩子是世界最美好的總和,帶著傷的我們,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一起獲得幸福? 給孩子力量,也需要刻意練習!  | 
| 
 聽我說‧聽你說-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 : 精選兒少人權讀本推薦  | 
|||||
| 
 編號  | 
 書名  | 
 作者  | 
 出版社  | 
 類別  | 
 四大權利  | 
| 
 11  | 
 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 
 山本敏晴  | 
 親子天下  | 
 兒童  | 
 最佳利益  | 
| 
 12  | 
 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 
 湯馬克.包格奇/圖文  | 
 親子天下  | 
 兒童  | 
 四大權皆有  | 
| 
 13  | 
 奧利佛是個娘娘腔  | 
 湯米.狄咆勒  | 
 三之三  | 
 兒童  | 
 禁止歧視  | 
| 
 14  | 
 不是我的錯  | 
 雷.克里斯強森  | 
 和英出版  | 
 兒童  | 
 禁止歧視  | 
| 
 15  | 
 蝴蝶朵朵  | 
 幸佳慧  | 
 字畝文化  | 
 兒童  | 
 生存發展  | 
| 
 16  | 
 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新版)  | 
 瑪莉.霍夫曼  | 
 維京  | 
 兒童  | 
 禁止歧視  | 
| 
 17  | 
 街道是大家的  | 
 庫路撒  | 
 遠流出版  | 
 兒童  | 
 表意權  | 
| 
 18  | 
 不要叫我秀子了!  | 
 於保誠  | 
 玉山社  | 
 兒童  | 
 生存發展  | 
| 
 19  | 
 艾瑪・媽媽  | 
 孫心瑜  | 
 小魯文化  | 
 兒童  | 
 禁止歧視  | 
| 
 20  | 
 人,你有權利  | 
 瑪格澤塔.凡葛潔茨卡, 伊沃娜.札別絲卡—斯達德尼克  | 
 玉山社  | 
 兒童  | 
 四大權皆有  | 
| 
 21  | 
 弟之夫(共4冊)  | 
 田龜源五郎  | 
 臉譜出版  | 
 青少年  | 
 禁止歧視  | 
| 
 22  | 
 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與懼怕走完他的人生  | 
 蔚藍文化  | 
 時報出版  | 
 青少年  | 
 生存發展權  | 
| 
 23  | 
 天堂小孩  | 
 幸佳慧  | 
 玉山社  | 
 青少年  | 
 生存發展  | 
| 
 24  | 
 我是馬拉拉【青少年版】:一位因爭取教育而改變了世界的女孩  | 
 馬拉拉.優薩福扎伊, 派翠西亞.麥考密克  | 
 愛米粒  | 
 青少年  | 
 生存發展  | 
| 
 25  | 
 靈魂裡的火把  | 
 幸佳慧  | 
 小典藏出版  | 
 青少年  | 
 表意權  | 
| 
 26  | 
 壞學姊  | 
 張友漁  | 
 遠流出版  | 
 青少年  | 
 禁止歧視  | 
| 
 27  | 
 巧克力戰爭  | 
 羅柏.寇米耶  | 
 遠流出版  | 
 青少年  | 
 禁止歧視  | 
| 
 28  | 
 尋水之心  | 
 琳達‧蘇‧帕克  | 
 博識圖書  | 
 青少年  | 
 生存發展權  | 
| 
 29  | 
 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  | 
 雅努什‧柯札克  | 
 心靈工坊  | 
 成人  | 
 最佳利益  | 
| 
 30  |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 
 泰拉.維斯托  | 
 愛米粒  | 
 成人  | 
 生存發展權  | 
| 
 31  | 
 陪你讀下去:監獄裡的閱讀課,開啟了探求公義的文學之旅  | 
 郭怡慧  | 
 網路與書出版  | 
 成人  | 
 生存發展權  | 
| 
 32  | 
 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  | 
 陳昭如  |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 
 成人  | 
 生存發展權  | 
| 
 33  | 
 誰把孩子丟到水裡去了?臺灣教育的困境與兒童人權教育  | 
 林惠真  | 
 桂冠  | 
 成人  | 
 最佳利益  | 
!!更多兒童權利相關書籍請參閱附件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