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職畢業生需要「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嗎?

作者/葉大華(台少盟秘書長、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

小英政府上台後陸續推出一系列針對青年及弱勢貧童的社會福利支持措施,透過「儲蓄帳戶」協助經濟弱勢兒少或青年累積經濟、社會及人力資本,盡早脫貧與經濟自立。過去各級政府其實也不乏有類似儲蓄帳戶的福利措施,只是最後往往礙於弱勢家庭的配合度、協助的中介組織與專業執行人力不足,及政府財政能力與預算排擠等因素導致計畫成效有限,最後不得不喊停或縮小計劃規模。

不過日前行政院推出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計畫中的「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提出了頗令人耳目一新的人才培力思維。

該計畫標榜著高中職學生18歲畢業後可以不用急著上大學,而是由政府遴選有意願先就業的高中職畢業生媒合優質職缺,提供每年5000名畢業生長達一到三年的職場見習機會,不僅可領有基本工資,政府還相對每月提撥一萬元到參加者的「青年就業儲蓄帳戶」,等計畫結束後再提領以做為日後升學、就業或創業使用。計畫也標榜透過「師徒制」協助培養具技術性及發展性、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需要,及區域發展衡平性等臺灣傳統技藝人才及在地區域產業人力,希望能提升高中職畢業生就業率,同時協助青年適才適性發展,建立正確之職業價值觀。計畫看起來立意良善,目的不外試圖弭平高等教育普及後,所帶來的學用落差及產訓無法合一等現象,但該計畫的規劃設計真能達成相關目標嗎?而誰才是該計畫應投資的重點對象?高中職畢業生有需要「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嗎?

學用落差向下蔓延中

依據教育部統計,從1994年2014年,高職生畢業後升學比率從26%攀升到81%,高中生則從57%攀升至96%。每10名高中職學生,平均有8.6人繼續升學。其中有將近1/4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或畢業後,覺得所學與興趣不合,甚至與就業有落差。

另外台少盟於2015年發佈的一項『青少年職涯發展現況大調查』發現:15-19歲高中職學生高達九成有職涯規劃需求,但僅只有51%會主動了解職涯發展資訊,且資訊多半從主流媒體得知而非從課程中獲得,包括:透過網路及電視來了解工作世界(61%)、主動找人討論未來就學或就業的選擇(51%)、主動搜尋有關未來就學或就業的資訊(48%)、注意報章雜誌的相關職業報導(43%)。此外調查顯示,64%的高中職學生期待以自己的興趣來發展與規劃未來的就學和就業,但到了實際選擇時,卻有近六成的高中職生依然會依照分數來選填志願、決定未來。

探究其原因,許多學校的生涯教育或職涯輔導僅只是提供升學考試後的落點分析,較少讓學生有充裕時間認識職場、了解就業資源與職場環境,以利就業準備。不然就只是落入引導或輔導學生報考各式證照,將證照考取率視為重要的教學成果,卻忽略證照考試已難與職場需求及學生的能力興趣接軌。加上人人皆應上大學的升學思維影響,致使學用落差效應往高中職階段向下蔓延,產生每年約有近兩萬名的高中職中途離校學生(簡稱「中離生」),且離校原因有四成為「志趣不合」。故類似計畫有其透過國家資源重分配翻轉主流升學思維、減緩中學階段學用落差及培力多元人才的實際需求。

誰才是計畫重點對象?

該計畫聲稱預計每年補助5000位高中職應屆畢業生。然以目前每年約有十萬名高中職畢業生來看,平均高達九成五的畢業生選擇持續升學,因此要能達成計畫目標人數其實是不小的挑戰。這也是過往類似青年就業計畫最常被檢視的KPI,一旦未達成計畫原訂的目標人數,就會因此遭到民意機關刪減預算而讓實際執行成效大打折扣,最後淪為「雞肋計畫」,因此如要達成目標值且把錢花在刀口上,應當要能掌握具體的計劃參與對象。但目前官方資料中卻只有籠統的以高中職應屆畢業生並經遴選機制篩選出參與計畫者,且須自提2-5年計畫參加遴選,目標對象不僅不清楚且遴選門檻也高。

其實依據教育部「103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報告」,該年度未升學未就業的14,306名畢業生中,除了入伍當兵5,074人(35%)及補習自修3,440人(24%)外,需要工作而尚未找到者也高達3,352人(23.4%)。因此如果該計畫是以提升高中職畢業生就業率為目標,這群未升學也未就業、有找工作需求的應屆畢業生應為計畫主要重點對象。

但這群「雙失」青年並非容易掌握,通常有一定的待業期才會轉向尋求就業服務資源,且各地就業服務資源也未能普及,未必能夠被廣泛接觸到。因此相關計畫的媒體宣傳,以及媒合平台應有能力接觸及培力這群畢業生前來提案,如要更能掌握達成計畫目標,該計畫的推動期程應往前於高三階段就開始佈局進行,以減少離校後聯繫上的不確定性。

不只是優質職缺,尚需青少年就輔員

就筆者多年推動「逆風少年大步走」青少年就業培力計畫的經驗中,青少年職涯輔導要能成功,關鍵的三個成功因素分別為:有動機的青少年、專業的青少年就輔員以及友善的職場與雇主。綜觀該計畫,雖然很清楚地提出媒合優質職缺,包含:符合國家發展需要、優良的勞動條件、優質福利、優於勞動基準法薪資待遇、勞動基金投資對象(如加薪100企業及幸福企業),並須符合北、中、南、東區域發展衡平性。

此外職業類別扣緊多元勞動市場,如:傳統技藝、農業、文創、工業、商業及「五加二」創新產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產業,但卻少了由專業青少年就輔員作為「師徒制」職場雇主/師傅(Mentor)與計畫參與者的溝通橋樑,其實參與者未必藉此能夠累積穩定及正向的職涯探索經驗。

與一般成年勞工不同,對15-19歲階段的青少年來說,正處於生涯發展的結晶期,朝向職涯定向發展階段,此時正是透過職場體驗建立其職業價值觀與職業態度的關鍵時刻,如果媒合到的職場雇主/師傅不夠了解青少年員工的特質掌握其就業態度,或是該職場並未發展出友善青少年員工的職場環境,往往容易發生管理上的衝突,致使青少年員工要不就是頻繁轉換工作,不然就是被苛扣勞動條件,因此需要有就業輔導員扮演溝通橋樑協助其克服與調適職場壓力穩定於職場工作,協助爭取合理的勞動權益。

以逆風計畫為例,高達九成計畫參與者皆能完成平均200小時的職場見習,計畫結束後皆能回流學校或穩定於職場工作,其中青少年就業輔導員是學員穩定參與計畫的關鍵助力,學員們表示逆風計畫對其最大的幫助就是發展職涯抉擇與規劃的能力、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尤其「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執行期長達一至三年,涉及的產業類型相當多元,如真要能達成培育國家所需人才,培養計畫參與者職涯定向與就業穩定性應納為計畫重要的KPI目標,同時應配套設置青少年就輔員作為計畫執行人力,而非只著重於提供優質職缺與否。否則不用幾個月參與者在職場上因磨合而陣亡,又會重蹈「雞肋計畫」的覆轍,三年計畫總經費72億元,也就只是丟到水裡而已,美意終究也會淪為爭議。

本文同步刊登於Yahoo! 專欄:職場精力湯

相關專案: 
青少年勞動權益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