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會議應檢視『校園異鄉人』所發出的教育體制警訊聲明稿
從陳銳事件、廖姓少年殺手對學校的控訴、以及人本教育基金會近日公布之「2010國中教育正常化問卷調查」,這些控訴或調查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問題:是不是該全面反省我們的國中教育?
國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經費資源投注相對較少的階段,但依照青少年身心發展,少年時期正是發展自我認同、學習社會參與及公民角色的重要『轉大人』的黃金時期,國際社會皆十分重視此階段的資源投資與關注,然對照起來我國中等教育資源顯得杯水車薪;此外台灣教育資源的錯置及升學主義的意識形態宰制,提早造成青少年在國中階段的『社會排除』效果。易言之,也就是唸不好書的、學習成就差的少年學子,將提早被學校教育邊緣化,成為校園裡的『異鄉人』。這些尋找不到定位與認同的青少年,如果在學校或社區體系沒有足夠的資源協助多元發展,訪視其實更是把他推開。因為學習成就所造成的剝奪感,造成的反社會情結,其實已經無關乎家庭的社經地位好或壞,否則之前陳銳的案件也就不會成立。這些校園內的『異鄉人』,載浮載沉遊走法律邊緣必需在教育與黑社會間選邊站,如此冷血叛逆的青少年其實是人生裡看似荒謬卻也合理的選擇!
台灣多數國中,只對智育成績優異的學生較友善、對父母俱在、中產家庭出身的「不會走偏的」孩子友善;但若學生無法適應主流升學意識型態,在現行缺乏多元、缺乏正常化的教育體制下,則相當的不友善!而這些被忽略的中輟生可以去哪裡呢?我們準備好了嗎?28、29兩日登場的『全國教育會議』,攤開其議程內容,完全沒有提及現階段國中教育無法正常化所帶來的弊病,以及如何解決校園內『異鄉人』的議題,然而卻已經急急忙忙去回應兩岸交流及國際競爭力。試問教育部長,教育資源雖然逐年成長,但是請問錢都花在誰身上?教育部每年只拿出兩億元經費進行的中輟生中介教育措施,官方數據看起來,中輟生人數在減少,其實是少子化及過時狹隘中輟定義所造成的假象。即便每年只剩下約五千名中輟生,現行資源也僅只能服務不到一半的中輟生,未來如果推動十二年國教,恐怕龐大的高中職中輟數據更會讓人『輟』手不及;此外更多校園內的『異鄉人』,又有何機制可以處理呢?全國教育會議刻正談論的師資培育及人力編置時,難道不更應該要積極回應有關學生社工及輔導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包括如何補足約2500名學校社工缺口,否則再多師培也只是浪費社會資源。
因此台少盟呼籲,全國教育會議不要淪為自我感覺良好的會議,應當積極從陳銳及廖國豪等事件當中蹲下來重新檢視台灣「國中教育體制」的根本結構問題,同時針對少年輔導專業人力之不足,訴求學校要社工、5年2500名,且新5都應當要首先推行;而針對國中教育體制,我們也呼籲應當要朝向全人發展,且有義務優先協助國中生進行生涯規劃,並同時課程要能具備符合社會實況及多元創新的學習評量方式。未來台少盟也將串聯教育團體共同組成監督機制,持續監督全國教育會議的相關決議與資源分配政策!
聲明團體: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