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與媒體】公民咖啡館活動紀實--無形媒體迷宮,三大破陣兵法

 

2017年7月7日,台少盟與媒改盟夥伴於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舉辦【兒少與媒體】公民咖啡館,邀集了數十位青少年、社工、教師、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與媒體工作者到場參與,討論對每個人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兒少新聞、最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媒體經驗,以及更重要的--到底我們每個人遭遇什麼樣的阻礙,而無法積極行動起來改變我們天天面對的媒體環境?

 

整個下午的討論結果令人相當意外:原來在生活中有許多「無形的障礙」,讓青少年打消了主動發聲的念頭,甚至教師、社工與NGO工作者也都受到這些影響而難以行動。這些「無形的障礙」包括哪些呢?

 

首先,無論青少年或成人,最常提到的一個「無形的障礙」,就是現行申訴管道、媒體自律規範或法規等相關資訊,常常放在很不明顯的地方,就算放上網路也「藏得很深」,所以根本找不到去哪裡申訴,也不清楚閱聽人能夠根據什麼規範來申訴。這種障礙還真的很「無形」耶!簡直就像傳說中的七武器之首--好折凳,平時藏於民居之中,偽裝成無害的傢俱,就算被抓到了也告不了我!?

 
第二種「無形的障礙」是,如果遇到政府或媒體對於申訴人的反應冷淡,或不當一回事、官僚式的回覆,或報導更正版面很小很邊緣(「大街上打人,小巷裡道歉」),往往就會削弱閱聽人下次的申訴意願。反過來說,閱聽人若得到政府與媒體比較積極的回應,看得到申訴後報導更正的效果,就會提升使用申訴管道的意願。

 

第三種「無形的障礙」,既在人們自己的心中,也在社會結構之中--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是媒體專業」,去申訴不當新聞報導好像是一件很奇怪的事?青少年公民比成年公民更常受到這種想法的侷限,感覺自己的力量很微弱,或意見不容易受到尊重。這是不是因為,這個社會崇尚某些類型的「專業權威」與「成熟形象」,卻不鼓勵盡量提出雖不完美但有創意的想法,反而造成各種公民心聲的自我壓抑呢?

然而,現場也有另一種正面的回應:就算不是媒體專家,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閱聽經驗,有各自專長的領域,可以用來監督媒體的報導,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向媒體溝通及申訴。

 
台少盟針對這些無形阻礙,現場提供三項兵法與對策:

一、化零為整,無形變有形:
台少盟與媒改盟等公民團體,已經把散落各處的媒體申訴管道與自律規範彙整起來,放在【兒少新聞妙捕手】網站、【凍新聞】臉書社團、【新聞大抓漏】臉書社團、並出版了《第一次監看兒少新聞就上手》手冊(可向台少盟訂購),供閱聽人磨練申訴技巧,互相交流經驗與心得,還可透過NGO來代為申訴。

 

二、眾志成城,化解冷感幫高調:
一個人的聲音雖然容易被忽略,但一群人的聲音就沒那麼容易被打發蒙混過去了。在近年的重大新聞事件中,公民團體發動廣大閱聽人連署發聲,要求媒體自律或政府回應。2016年小燈泡命案當時,媒改盟呼籲切勿變相利用女童命案照片散播仇視言論、侵害家屬隱私。同時成立【凍新聞】臉書社團,邀請閱聽人共同監督與申訴不當報導。今年的外拍女模命案當時,媒改盟也舉辦記者會,呼籲媒體嚴守自律機制、善盡把關角色,並要求主管單位 NCC儘速邀集談話性節目與網路新聞媒體業者,建立自律機制。透過集體的行動與呼聲,各大媒體也有所警醒,對這些事件的報導手法變得比較收斂,或將明顯不當的報導下架。

 

三、自我培力,少年轉大人: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保障所有的兒童與少年都有自由表意權、媒體近用權與社會參與權,其精神也已寫入台灣的法律之中。雖然現在還有許多成年公民和政府機關跟不上腳步,但青少年可以自我培力:自己定義什麼是你認為的「轉大人」指標、決定什麼樣的媒體是青少年與兒童所需要的、甚至自己來辦專屬兒童與青少年的媒體。今年8月23-24日,台少盟將舉辦第二屆【轉大人高峰會】,邀集各路青少年豪傑,協助青少年一起練功培養自己的價值觀、自信心與獨立判斷能力。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